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金融街论坛2025年会金融规则平行论坛于10月28日举行,嘉宾围绕“依法推动金融发展创新变革调结构”主题,共同探讨共同践行金融法治,共同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金融法制建设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大力推进金融立法,将颁布金融稳定法、修改银行监管法等列为重点立法计划。 “随着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黄伟表示,“深入研究金融领域涉外法律问题,切实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我国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标准制定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通过案件审理明确规则、引导规范市场行为,是金融法院服务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职责。”最高人民法院委员会介绍,最高人民法院正在积极推进人民法院案件数据库建设,目前案件库中登记涉金融案件130多件,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个金融领域。人民法院不断加强金融行政判决和非诉执行工作,确保金融监管措施落实“硬”、实。论坛发布的《证券司法保障资本市场质量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3月至2025年8月,北京金融法院共受理商事、证券案件10942件,证券纠纷案件数量占该院受理民商事案件数量的44.47%。总体来看,证券纠纷案件数量仍然居高不下。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能源技术,从跨境上市到工具创新,我们的国际金融运作实例是一个动态的‘晴雨表’,从小角度描述了中国金融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北京金融法院院长张文表示,自成立以来,截至2021年,北京金融法院依法办理涉港澳台涉外司法执行案件1080件,涉及3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证券虚假陈述、金融借贷、理财合同纠纷是北京金融法院受理较多的三类涉外诉讼。随着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私募基金的掠夺性、部分机构的不准入、功能失调等问题,给资金的治理和清算带来了问题,限制了行业的质量发展。对此,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与北京金融法院联合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登记指引——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变更(2025年修订)》及私募投资基金典型案例,以进一步保障私募投资基金的合法性。投资者的权益。 “银行”方面,法院明确支持通过基金股东大会决议授权代表人提起诉讼来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方式,并明确了该方式在难以联系到管理人并更换管理人的情况下的合法性和可行性,从而解决了“无人尽职”的问题。法院允许申请人通过提供担保实现债权人的权利,为解决“清算僵局”带来的执行困境寻求新的途径。相关报告的发布表明,我国资本市场的立体问责体系和“监管+司法权+行业自律”的协同治理格局进一步成熟,初期的风险防范管理与最终的司法保障同频共振。降低保护投资的成本北京金融法院推出“双轨双平台”纠纷解决机制,以代表人诉讼机制和示范审判机制为“双轨”,以网上代表人诉讼平台和示范办案平台为“双平台”。此外,《论坛报》北京金融机构还根据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修订了司法和执行机制。为了提高结果,我们引入了基于项目的测试模型“100个测试题”和损失计算方法“多项目转换同时比较法”。此外,政府还出台了证券司法规定和资本市场行为准则,包括依法打击各类证券违法行为、明确责任主体的责任标准、科学处理证券资产,明确各类主体的责任。市场和证券标准化。交易行为。
(编辑:关关)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信息由合作媒体及机构提供。此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采取相应行动,风险自担。